close

青少年次文化 之 火星文
 次文化定義: 非主流, Subcultures)---特定群體的文化,其價值與行為規範跟宰制文化不同。*非由年齡、社會地位、…決定的。

它們是某些團體的文化,其價值與行為規範多少是不同於優勢團體的文化。次文化的產生,是因為團體生活在不同的條件下,或是因為它們帶來不同的文化模式給社會。基本上,次文化享有宰制文化的某些要素,而且在它的內部共存著,儘管次文化可能是獨立於宰制文化之外。
青少年次文化普遍有八點
 1. 獨特之價值觀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 特殊之暗語
3. 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 注重流行風尚
5. 重視同儕歸屬
6. 特定身份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 同儕支持。
8. 滿足特殊需求。

關於次文化的例子相當多,在每一個時代就會有相對於當時主流文化所產生各種次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青少年團體裡,次文化是相當明顯且種類繁多,青少年正處於社會過渡的階段,一方面想從孩童時期成長,另一方面卻又無法迅速融入成人的社會,在這個階段性的過程中,產生了獨特自我的橫斷性文化。國內更有許多學者相繼的研究關於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

如:對形式主義的反抗、對機械化的生活不滿、對功利商業主義的抗議、對自我表現的趨向(李亦園,1984),還有像是逸樂鬆軟的價值取向、膚淺刻薄的言語型式、封閉為我的圖像思考、短暫閒散的人生態度、言行瘋狂的偶像崇拜、逃避退縮藥物濫用現象、還有偏差暴力的問題行為等(高強華,1993),由於青少年時期與同儕之間的相處時間增加,同儕對於青少年的自我的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因而形成同齡同質的特殊文化。

像是前一陣子由於日劇和韓劇在台灣流行風潮,使得青少年相繼模仿劇中明星的裝扮、舉止和言行,稱為哈日、哈韓風,還有喜歡饒舌樂的Hip-hop風格,在街上看到有人穿著垮褲、大件ㄒ恤、頭帶帽子或頭巾、聽著饒舌樂,以顯示他們的流行,也是次文化的展現之一,或是在言談之中,使用常用比較不合文法的字眼 ,而且寫作文也會用比較簡單的字,這是在語言方面的普遍的次文化現象,由於次文化在初出現之際,很容易讓人覺得是一種對於主流文化的反動,因此讓人有次文化就是偏差行為的代表,實則不一定。

另外有一個概念稱為次文化的偏差〈Subcultural deviance〉,其義為:個人因為順從次文化的規範而導致違反了社會當中的規範,造成了偏差的行為,這個行為就稱為次文化的偏差(Stark, Rodney, 1997)。在前述曾提到次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的一套價值和規範,而因此也會依照次文化團體的模式來行事,但是這些行為在次文化團體的成員是符合規範的,但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可能就是違反規範的偏差行為,像是美國的嬉皮就是一個次文化的代表,在當時認為蓄長髮,穿著誇張的服飾就是一種違反規範的偏差行為,但是在嬉皮文化的成員這卻是一種符合規範的表現,因此,次文化的偏差就是指的相對於主流文化規範和價值的意涵。
也許某一些次文化的確是有偏差行為的因素,像是青少年的幫派或是藥物濫用的行為,但是,也有一些次文化可能傳遞出好的價值或是規範,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表現,只是和多數人所認知到的價值不同罷了,像是現在台灣社會裡,外籍勞工的人數已經越來越多了,在假日當中,其實不難發現到他們集結一起上教堂,或是聚集在一起出外遊玩,彼此相聚,外籍勞工在台灣的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必定會有其對本身文化的需求以及顯現,在無法提供外籍勞工們需求的時候,就會產生對於時下社會的秩序不和諧的情況,像是假日時在火車站前常見的一群群外籍勞工坐在出口處聊天聚集的現象,這些在在都形成外籍勞工在台灣休閒的一種次文化,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外籍勞工的存在或是行為就是不正當的偏差行為,也許人們或多或少是會對於外來的文化感到不熟悉或是無法了解的觀感,但是這樣的觀感卻很容易造成對於外籍勞工的偏見和歧視。

在文化一開始相互接觸之際,很容易會有相互排斥的情形發生,唯一的解決知道就是不要以刻板印象的方式來繼續認知,以一種平等的觀點的相互認識,才有辦法用相互了解和相互適應,文化才有可能激盪出優質創新的火花,無論是對於文化的傳承,次文化的形成,都應予以客觀的觀察和認識,以消彌文化當中的衝突和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shington 的頭像
    washington

    選擇 只是強者虛構來欺騙弱者的幻影

    washing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